陶豆

陶豆

典藏者
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
淮式豆,胴作半圓球形,圓底錯口,加蓋成橢圓球狀;蓋上有柄,細,頂作圓面,卻置如一淺矮豆形器,下座形如高圈足形,但上細下侈如燈罩形。器與蓋都是在輪盤上製成,足與托盤、蓋把與蓋帽並無中間黏合痕跡,又不容易破裂分離。它們的相接連當不是由於兩部分相黏而成。疑是先在輪盤上製成一部分,俟此部分泥土中水分減少以後,能支持相當重量再倒置輪盤上,用泥土續製另一部分。色灰,細泥質,器經押紋兼彩繪。押紋的製成是在陶坯將乾或已乾而未入窯燒烤前,經人工在陶輪上壓磨器物外表皮而成。所用的工具光滑細小而不尖銳,它僅是輕輕的壓磨器物的表面而不劃入裡部。經過壓磨的地方,泥土凝結的密度較大,因而反光力較強──在塗黑的外表上押紋特別黑亮,未塗黑地方的押紋灰色也較器物的其他地方深。彩繪所用顏料的質料因未經化驗不能有所論斷。它們是在陶器燒以後所繪出,所以表現的情形與史前的彩陶和後世的瓷器釉陶不同。這些顏色可以因水洗或手磨而失去。因為彩繪紋上常有尖鋒與同一線條忽粗忽細的情形,所以可推測彩繪所用工具當與近世的毛筆相同。彩繪紋描述如下:變形桓紋是把紋體用線條鉤出,再「寶裝」上紅色的小點。

詳細資料

主要名稱
陶豆
典藏者
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
內容描述

淮式豆,胴作半圓球形,圓底錯口,加蓋成橢圓球狀;蓋上有柄,細,頂作圓面,卻置如一淺矮豆形器,下座形如高圈足形,但上細下侈如燈罩形。器與蓋都是在輪盤上製成,足與托盤、蓋把與蓋帽並無中間黏合痕跡,又不容易破裂分離。它們的相接連當不是由於兩部分相黏而成。疑是先在輪盤上製成一部分,俟此部分泥土中水分減少以後,能支持相當重量再倒置輪盤上,用泥土續製另一部分。色灰,細泥質,器經押紋兼彩繪。押紋的製成是在陶坯將乾或已乾而未入窯燒烤前,經人工在陶輪上壓磨器物外表皮而成。所用的工具光滑細小而不尖銳,它僅是輕輕的壓磨器物的表面而不劃入裡部。經過壓磨的地方,泥土凝結的密度較大,因而反光力較強──在塗黑的外表上押紋特別黑亮,未塗黑地方的押紋灰色也較器物的其他地方深。彩繪所用顏料的質料因未經化驗不能有所論斷。它們是在陶器燒以後所繪出,所以表現的情形與史前的彩陶和後世的瓷器釉陶不同。這些顏色可以因水洗或手磨而失去。因為彩繪紋上常有尖鋒與同一線條忽粗忽細的情形,所以可推測彩繪所用工具當與近世的毛筆相同。彩繪紋描述如下:變形桓紋是把紋體用線條鉤出,再「寶裝」上紅色的小點。

物件類別
文物
其他內容描述
尺寸: 

直徑(腹)29.25公分、直徑(口沿)29.25公分、高(全器)19.5公分、容積(器(不含蓋))975毫升

類型: 

大陸考古

材質: 

創建時間
創建時間: 
歷史時期
創建時間: 
東周(春秋戰國)
創建時間: 
東周─戰國
創建地點
發掘地點: 
河南省安陽縣大司空村,大司空村遺址大司空墓22
識別碼
R023582