白陶圜底尊

白陶圜底尊

典藏者
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
陶色白帶灰,陶質堅硬。碎裂成多塊,雖經修粘,但仍有缺。器型為廣口大腹的大型陶罐形器,口緣外侈,底圜而尖。以拍墊法成型,器內壁尚存施作時的凹窩,外壁則打磨光滑。除肩上飾有十條平行類繩紋紋飾外,全體素面。此十條紋飾是在本體上附加陶土上施紋,並以某種印具連續施作出類似繩紋的表現。學者一般認定白陶的原料是以高嶺土或瓷土為主,而白陶最早出現於洞庭湖區的高廟文化,距今約7600年。其後除了洞庭湖區的白陶繼續發展外,山東地區在大汶口文化晚期也出現白陶器中心,但可能是獨立起源。殷墟出土白陶大致可以分為兩類,一類模仿銅器,紋樣豐富,刻工精細,質地堅緻,數量稀少,大多出土於中上貴族或王墓。另一類為硬度稍低而素面無紋或帶弦繩紋的白陶,本器接近於後者。(陳光祖)

詳細資料

主要名稱
白陶圜底尊
典藏者
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
內容描述

陶色白帶灰,陶質堅硬。碎裂成多塊,雖經修粘,但仍有缺。器型為廣口大腹的大型陶罐形器,口緣外侈,底圜而尖。以拍墊法成型,器內壁尚存施作時的凹窩,外壁則打磨光滑。除肩上飾有十條平行類繩紋紋飾外,全體素面。此十條紋飾是在本體上附加陶土上施紋,並以某種印具連續施作出類似繩紋的表現。學者一般認定白陶的原料是以高嶺土或瓷土為主,而白陶最早出現於洞庭湖區的高廟文化,距今約7600年。其後除了洞庭湖區的白陶繼續發展外,山東地區在大汶口文化晚期也出現白陶器中心,但可能是獨立起源。殷墟出土白陶大致可以分為兩類,一類模仿銅器,紋樣豐富,刻工精細,質地堅緻,數量稀少,大多出土於中上貴族或王墓。另一類為硬度稍低而素面無紋或帶弦繩紋的白陶,本器接近於後者。(陳光祖)

物件類別
文物
其他內容描述
尺寸: 

直徑(口)32公分、高(全器)39公分

重量: 

重量(全器)6306公克

類型: 

大陸考古

材質: 

創建時間
創建時間: 
青銅時代
創建時間: 
殷虛
創建時間: 
商(後期)
創建地點
發掘地點: 
河南省安陽縣小屯,小屯遺址小屯灰坑066
識別碼
R000015