全部藏品

探索206個藏品
象牙虎耳形飾
象牙虎耳形飾
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
殷墟紋飾中,虎以耳部前端較尖為特徵。這件心形骨器可能為虎形立雕的耳部附件。耳沿飾以鉤線,耳內雕刻出卷曲的蛇紋。
石簋
石簋
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
仿陶器。已殘,由破片接合而成。腹壁向外微斜,唇微向外卷,平底,圈足,與殷墟早期陶簋形制相同。口緣下及圈足飾弦紋。
石虎
石虎
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
虎作蹲伏狀,四肢彎曲前伸,兩耳微向後,卷尾。造型雖簡,仍可見蓄勢之姿。以陰線表現五官及身軀紋飾。
帶卜辭龜腹甲
帶卜辭龜腹甲
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
殷王武丁時期的甲骨。卜問武丁皇后婦好分娩的事。從生產的日子推測吉凶性別。
龍紋鋤形器
龍紋鋤形器
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
器扁平,帶銎口,身與銎垂直相接,銎兩旁有小孔,可裝柄或與其他器物相連接,形制似鋤。器體以鏤空的變形回首龍紋做為裝飾,與銎部連接處則飾以大而立體的帶角牛首紋飾。本器或名為「勺」,但本體部分鏤空,無法用以盛裝液體。東周時期隨葬銅器常見鏤空的匕或鏟,前者或可自羹湯中挹取食物,後者或為取炭。
陶俑
陶俑
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
殷墟以人為形象的器物極少,陶塑者更為罕見。史語所藏有數件陶塑人像,其中三件較完整,其餘或存頭部,或存部分身軀。從較完整器例看,這類陶俑應呈現囚犯或受刑者的形象。身軀作筒形,下半段中空,似著長袍;雙手鎖以梏具,或置身前,或置身後,腰頸亦可見繩索。
人頭骨刻辭殘片
人頭骨刻辭殘片
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
人頭骨殘片,其上刻有「武」字。
白陶雲雷紋帶蓋罐
白陶雲雷紋帶蓋罐
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
殷墟的白陶器多出自大型或中型墓葬,是殷墟陶器中的精華。此器外形似罍,但體型較一般青銅罍小。器口微敞,上有蓋,高頸折肩深腹,底有圈足。蓋上有蕈狀鈕,飾渦紋,蓋面飾一蟠龍,頸飾三道凸弦紋,肩飾目雷紋,肩下飾一周獸面紋,腹飾曲折雲雷紋。本件蓋內和圈足內側,各陰刻一「五」字。
帶卜辭龜腹甲
帶卜辭龜腹甲
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
此為二片腹甲所綴合而成的對貞卜辭,刻字有填墨。刻有甲骨文33字。內容是在辛酉這一天,卜問是否可以戰勝敵對的方國。
玉柄形飾
玉柄形飾
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
位於墓葬中部偏西,其下另有一件柄形飾。頂端向南,南端緊臨有數串海貝。較同出的柄形飾窄而方,頂端稍向內束,呈柄狀,尾端則成尖錐狀。僅在頂端內縮處下方有一圈 S 形陰刻雷紋,相對兩面紋飾相同,兩寬面雷紋中另一葉片形紋飾。
獸面紋骨塤
獸面紋骨塤
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
呈橄欖形,表面深棕色,附有紅色和綠色的物質。器表陰刻兩組獸面紋,上端切去較小之一段,開一圓穿為吹口,下端切去較大之一段為底,無穿;一面兩孔在獸面紋口角下,一面三孔在獸面紋之二眼珠與鼻尖。塤底中心陰刻一字。
白陶獸面紋塤
白陶獸面紋塤
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
塤為一種吹奏樂器。本器狀如橄欖,上有一圓穿吹口,腹微鼓且中空,底面平。塤以白陶製成者,目前所見僅此一例。塤身上共有五孔,紋飾巧妙地結合了音孔的設計,兩組獸面的四目透雕成圓孔,其一獸面在鼻尖的部位另有小孔。
金玉馬策飾
金玉馬策飾
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
馬策飾件,包含頂部帶倒鉤的玉質尖頭(末飾),底部的玉質圓頭套管(本飾),以及包覆策身的金箔。根據出土現象,馬策全長約57.5公分,桿部為木質,頂端的末飾以下原有兩道橫向金葉,其間鑲嵌綠松石,橫向金葉以下飾有十八片直向的長條形金箔,金箔與本飾之間則為施以紅漆的木質桿部,應為手握部位。
頭盔
頭盔
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
盔形,頂端略尖,盔身成圓筒狀,頂中有一圓管,前有長方形缺口,正面飾雙捲角獸面紋,無眉,雙眼和鼻端圓突,兩側有圓渦紋,紋飾中有一孔,遍體綠鏽,底部殘破。
骨觚形器
骨觚形器
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
約為原器的二分之一,中段及下端保存較多,上端僅存一小段,但仍可復原出整器的紋飾布局。骨杯口緣以下為一周帶尖爪的對分獸面紋。其下為帶長三角形的獸面紋,佔杯身的大部,三角形獸面紋兩側各有一豎立的龍紋。其下為目紋,目紋以下復為一周對分的獸面紋。各紋飾帶以陰弦紋區隔。
獸面紋鐓
獸面紋鐓
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
鐓是兵器或儀仗器木柲下端的套件。1001號大墓出土的這六件形制相同,可能是用於旗杆一類器物,下部尖底可以用來固定於地上,推測是商王儀仗用器,相當罕見。器形似矛,但不似矛之尖銳,刃部中央有脊,銎管斷面呈橄欖形。銎柄位置飾有帶水牛角的淺浮雕獸面紋,其上是陰線雲紋,以下是相對的陰線鳥紋。
鑲嵌綠松石銅內玉戈
鑲嵌綠松石銅內玉戈
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
戈的刃端稱「援」,尾端稱「內」,中隔以「欄」。本器援的前段玉質,與青銅戈身鑄接成一體。內彎曲,中間有一孔。有上下欄,下欄較長。玉援的後段有二圓孔,一孔填以綠松石。援後段青銅部分飾以獸面紋,以青銅鑄出輪廓,填以綠松石。內飾以尾部卷曲的龍紋,同樣填以綠松石。
右方彝
右方彝
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
器身呈長方形,深腹,圈足,下部略內收。器蓋及器鈕作四坡屋頂形,圈足四面中部有凹形缺口,此種器形習稱為「方彝」。器身器蓋通體滿裝紋飾,以獸面為主體的紋飾並高突於器表,以雷紋襯底,形成精緻細密的風格,口下及圈足各飾有一周夔龍紋。器身四隅及器壁中央各有一道扉稜。器內底與蓋內皆有銘文「又」(右)字。
幾何紋弓形器
幾何紋弓形器
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
中部略呈弧形,正面兩邊飾交錯的斜條紋,中間正中為一圓形凸起,兩側為連續菱形紋。背面呈凹形,兩端有孔。兩旁為圓柱體弧臂,臂兩端為四瓣球鈴,振之有聲。全體綠鏽,間有紅色斑疤。球鈴及幾何紋飾的使用,說明這種器類與北方草原文化的關係密切。
銅鏡
銅鏡
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
利用金屬反射光的性質,一面打磨拋光,形成鏡面,背面僅施以簡單的幾何紋飾。鏡面稍微凸起,鏡背分為四等分,施以平行線紋,周圍僅以鱗紋裝飾,鏡背中央設置較大的環狀鈕。
獸面紋觚
獸面紋觚
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
殷虛中期之後,觚的型態逐漸往細長發展,口部更為外侈,若以作為飲酒器的功能來考慮,實用性已逐漸降低。全器布滿裝飾,以細膩的雷紋做底,其上浮雕以主紋,在頸部為蕉葉紋與蛇紋,腹部為牛角獸面紋,圈足為蟬紋與几字形角獸面紋。器身細長造型洗鍊。
雷紋觶
雷紋觶
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
整器填滿雷紋作為裝飾紋樣。雷紋大多為銅器紋飾的地紋,全器以雷紋滿裝的例子相當罕見,展現了工匠的創意。
鳥紋觶
鳥紋觶
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
腹部與器蓋上裝飾以牛角獸面紋,頸部為鳥紋,口緣為蟬紋搭配蕉葉紋,為殷虛時期的典型紋飾組合。與R001076雷紋觶出土於墓主的頭頂位置。
石磬、玉棒
石磬、玉棒
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
石磬磨製光滑,為板狀的不規則三角形,長邊一端稍尖,一端圓鈍。兩短邊相交處帶一穿孔,用以懸掛。出土於牛方鼎、鹿方鼎之西,與R001521玉棒共出。 玉棒深綠色,質地細膩勻淨,兩端微有褐沁。頂端鈕形,下接一細腰形莖,有二周弦紋,形體細小。出土於石磬之上。

頁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