全部藏品

探索206個藏品
鴞形玉佩
鴞形玉佩
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
圓柱體,頭頂帶一孔,直透至底。形制簡單,僅喙部突出。喙曲如鉤,尾分叉,與兩足同在圓柱體周緣。另以雙勾陰刻線呈現眼、翼,及身軀之羽毛。
玉虎
玉虎
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
片狀,一面深赭,另一面淡赭色,下身與足部有雲翳狀組織;玉質細緻,但微顯枯澀,尾端有深色沁。造型為虎形,以減地法刻出身體各部,大嘴、大耳,刻出耳溝,翹尾,足部呈蹲伏之勢。嘴部有相連二穿,從對向斜穿。
玉虎形飾
玉虎形飾
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
黃綠色,質地細膩溫潤。身體後端有二條裂綹,深褐色沁循之發展,後足、尾端與耳鼻處微受褐沁。片狀,雕出大致的虎形,大耳,嘴部以一孔表示,孔自兩面斜對鑽。孔兩端均有大於孔徑的淺鑽痕。
玉魚
玉魚
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
淡黃綠色,質地細膩溫潤,頭尾有褐色沁,尾部另有網絲狀灰褐斑。器身扁平,眼孔周壁並不圓弧,可能並非鑽磨而成。魚身有五道縱線,線間刻出六鱗,尾鰭由十數道略平行縱線構成,均為淺雕陰紋。
石牛
石牛
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
牛形立雕,口微張如一長條,頭上兩"臣"形眼,鼻刻為"( )"形,眼後為一對彎角,曲伏於背上,表面上刻有簡單紋飾,下為兩小耳,僅有陰紋表現,背部近平,四足略具形式,有短尾,色灰白。
陶立梟
陶立梟
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
為一斂翅的立梟,鳥首近圓,喙部突出,喙尖下勾,以兩圓泥片表現雙眼。身作扁長方形,正面中央有一脊,脊兩側各有一排三個的長方孔。身軀下端外翹,復內收為底座。鳥首頂端有二穿,鳥首背面底部另有一較大孔洞。
大示 玉魚飾
大示 玉魚飾
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
淡青色,眼部以孔代目,尾處亦有孔,可能用於繫掛。魚身上下有背鰭、腹鰭,皆陰刻成紋。其中一面由魚尾向頭部陰刻銘文「大示止它」三字。「大示」為殷人直系祖先集合稱謂,「止它」是「危害」之意。
牛首刀
牛首刀
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
牛頭刀,全身分為身、柄、本三部,身部凸背凹刃,柄為實心,斷面成橢圓形,中有一穿縫,本端為牛頭形,柄及本部皆殘留松綠石,身與柄交接處有闌,鏽蝕。柄部有織物痕跡。
帶填硃卜辭龜腹甲
帶填硃卜辭龜腹甲
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
刻有甲骨文數十字。刻字有填墨。本版內容是卜問農作物是否有好收成的刻辭,"韋"是貞人名。而本版值得注意的是,有部份刻辭直接刻在卜兆上,也就是所謂的"犯兆"。
珊瑚石蟾蜍
珊瑚石蟾蜍
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
紅褐色基底,滿含白色長圓柱狀珊瑚化石,珊瑚斷面為圓形。底面左側微損,背部微受綠染。器形為蟾蜍。平底。項下有一斜穿孔,與嘴部穿孔相接。前足與頭間、後足與尾間有刻槽,為片鋸製作。整體質感厚重。殷墟出土珊瑚石灰岩製作的器物較為罕見,本件石雕利用珊瑚石灰岩表現蟾蜍體表的駁雜顏色,頗具巧思。
石神人面飾
石神人面飾
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
造型特殊,是殷墟少見、以神人面為母題的器物。僅一面雕刻,略凸,背面向內凹入。神人面以側面呈現,臣字形眼、勾鼻,口後咧現齒,齒作倒鉤形。鼻以上有一類似羽冠物,向上延伸至頭頂,但已殘斷,不辨全形。通器以減地、淺浮雕方式製作,眉、眼、耳、鼻較高,填地的勾連紋及齒牙則較低。
卷首大刀
卷首大刀
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
西北岡1335號祭祀坑總共出土十件卷首大刀,五件一組,分別並置於坑的東北與西南角。墓中還有無頭的人骨架,發掘時存八具個體,五具頂向朝南,三具朝北。
玉筓
玉筓
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
筓為一種髮飾,具安髮或固冠的功能。長針狀的部位稱為筓身,橫斷面有橢圓、半圓和扁尖等不同形態。鈍的一頭
鉛錠
鉛錠
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
這兩件鉛錠一為長橢圓體,一為近於正方形的板狀,表面風化為斑駁的深灰色。過去曾報導為錫錠,經檢測後定為鉛錠。安陽殷墟發掘八十年來曾發現多件鉛器,但是鉛錠僅此兩件。與此二件鉛錠同坑出土的有木炭、銅渣,與R000225「將軍盔」殘片等,當與鑄銅活動有關。
銅鐃
銅鐃
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
鐃為敲擊樂器,大部分學者認為起源於長江中游。殷墟出土的鐃,形狀與南方出土者相似,但大小相去甚遠。鐃口曲,兩端斜上,柄在下,鐃體中空,持而擊之,其聲清越。在鐃體兩面各飾一無地紋的獸面,其他部位均為素面。與其他三件(R001088、R001087、R001085)為一組。
帶祀字白陶片
帶祀字白陶片
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
白陶的化學成分近於製瓷的原料高嶺土,然其含水量較低,且含高嶺土所無的氧化鈦。近期研究顯示殷墟白陶的原料,亦可能就近採自安陽附近。本殘片表面光滑,上有以軟筆書寫的黑色字跡「祀」字。
卜骨
卜骨
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
出土於城子崖遺址的下層,確定屬於龍山文化時代。兩面皆有密集鑽孔痕跡,鑽孔為圓形而非T字形,兩面皆有灼兆但無卜辭,與殷墟甲骨所見不同。龍山時代的卜骨不像商代有卜辭,也沒有系統化的鑽鑿以控制卜兆,但是根據民族學的類比,這些削切鑽灼過的骨頭應該是占卜用的,顯示龍山文化人們精神生活的一個面向。
卷首大刀
卷首大刀
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
器的形狀略似鐮刀,最上端彎卷,刃在外側,另一側有欄,其上有兩個長方形的穿,欄與內較刀身略長。卷首刀在殷墟的中、大型墓葬中,可能與鉞同為具軍事背景墓主的儀仗用器。
卷首大刀
卷首大刀
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
器的形狀略似鐮刀,最上端彎卷,刃在外側,另一側有欄,其上有兩個長方形的穿,欄與內較刀身略長。卷首刀在殷墟的中、大型墓葬中,可能與鉞同為具軍事背景墓主的儀仗用器。
卜骨
卜骨
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
出土於城子崖遺址的下層,確定屬於龍山文化時代。背面有鑽孔及炙燒的痕跡,鑽孔為圓形而非T字形,無卜辭,與殷墟甲骨所見不同。龍山時代的卜骨不像商代有卜辭,也沒有系統化的鑽鑿以控制卜兆,但是根據民族學的類比,這些削切鑽灼過的骨頭應該是占卜用的,顯示龍山文化人們精神生活的一個面向。
鼎足模
鼎足模
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
殷墟出土的母模數量較少,現有的例子大部分為器物的附件,少見器物主體的母模。本例為實心鼎足的母模,素面,經焙燒,色偏灰紅。
刻劃獸骨
刻劃獸骨
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
民國十八年第三次殷墟發掘所得,在一塊牛骨上刻劃了許多動物的形象,儼然一幅寫生圖,圖中有一隻老虎和一隻大象,大象肚子還懷著一隻小象,肚子下面還有一隻小鹿,襯托出象的高大。這一骨版真可說是殷人刻劃的精品。
鹿方鼎
鹿方鼎
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
與牛方鼎同出於西北岡1004號大墓,體型較牛方鼎小。以鹿首為裝飾主紋,鹿角向上分有數叉,鹿首左右兩側也裝飾了猛禽類的鳥紋,鹿首上下另有夔龍紋。值得注意的是,夔龍紋及鳥紋均面朝器物的外側。鼎足空心,足部上方也以鹿首裝飾,器內底並鑄有鹿形銘文。商代彝器沒有其他以鹿做銘文的例子。
帶刻辭鹿頭骨
帶刻辭鹿頭骨
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
為一鹿頭骨,刻有甲骨文15字,字體風格與R041039相同。記載殷王征討方國後,回程在蒿地田獵,獲得獵物祭祀文武丁的事情。

頁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