全部藏品

探索42個藏品
玉虎形飾
玉虎形飾
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
黃綠色,質地細膩溫潤。身體後端有二條裂綹,深褐色沁循之發展,後足、尾端與耳鼻處微受褐沁。片狀,雕出大致的虎形,大耳,嘴部以一孔表示,孔自兩面斜對鑽。孔兩端均有大於孔徑的淺鑽痕。
玉魚
玉魚
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
淡黃綠色,質地細膩溫潤,頭尾有褐色沁,尾部另有網絲狀灰褐斑。器身扁平,眼孔周壁並不圓弧,可能並非鑽磨而成。魚身有五道縱線,線間刻出六鱗,尾鰭由十數道略平行縱線構成,均為淺雕陰紋。
石牛
石牛
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
牛形立雕,口微張如一長條,頭上兩"臣"形眼,鼻刻為"( )"形,眼後為一對彎角,曲伏於背上,表面上刻有簡單紋飾,下為兩小耳,僅有陰紋表現,背部近平,四足略具形式,有短尾,色灰白。
陶立梟
陶立梟
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
為一斂翅的立梟,鳥首近圓,喙部突出,喙尖下勾,以兩圓泥片表現雙眼。身作扁長方形,正面中央有一脊,脊兩側各有一排三個的長方孔。身軀下端外翹,復內收為底座。鳥首頂端有二穿,鳥首背面底部另有一較大孔洞。
大示 玉魚飾
大示 玉魚飾
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
淡青色,眼部以孔代目,尾處亦有孔,可能用於繫掛。魚身上下有背鰭、腹鰭,皆陰刻成紋。其中一面由魚尾向頭部陰刻銘文「大示止它」三字。「大示」為殷人直系祖先集合稱謂,「止它」是「危害」之意。
牛首刀
牛首刀
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
牛頭刀,全身分為身、柄、本三部,身部凸背凹刃,柄為實心,斷面成橢圓形,中有一穿縫,本端為牛頭形,柄及本部皆殘留松綠石,身與柄交接處有闌,鏽蝕。柄部有織物痕跡。
帶刻辭鹿頭骨
帶刻辭鹿頭骨
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
為一鹿頭骨,刻有甲骨文15字,字體風格與R041039相同。記載殷王征討方國後,回程在蒿地田獵,獲得獵物祭祀文武丁的事情。
石蛙
石蛙
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
斑駁的灰黃褐色,表面微受風化。呈四足蜷縮的伏蛙形,縫狀口,口上有圓穴形鼻孔一對,鼻上前部浮刻月牙形隆起一道,因風化全形不詳。圓圈眼,眉浮雕,身軀肥壯,腹膨碩。前足縮折於項側下,五爪陰紋,四向外彎,一向內彎;後足收束折疊於臀後,微踮,有將躍起之勢,形象生動。
石虎首
石虎首
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
造型前後長,左右窄,由五官特徵看,應為虎首。背後有一寬凹槽,上方橫切一塊,顯示本器與 T 字形斷面的木結構相接。以立雕技法雕出輪廓及耳、鼻、口、齒等,再以凸線勾勒眼部。
石雙面梟首
石雙面梟首
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
器的前後兩面為相同的立雕梟首,梟的上喙凸出、內卷,角、耳、下喙皆為淺浮雕,再以陰線刻出眼部等細節。斷面近似菱形,頂部中心部位有一上下貫穿的圓孔。應為木構建築或竿頭的飾件。1001號大墓出土兩件,形制完全相同。
玉立鳥筓
玉立鳥筓
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
圓錐體,器物上半段為一直立、交翅、斂尾的鷹隼,下段收束為尖錐形。僅鳥首雕刻出輪廓,鳥首以下、羽翅及爪均以減地淺浮雕方式表現。兩翅延伸至背部交叉,背部頸以下、兩翼相交處之上,另有淺浮雕勾線表現羽毛,但紋飾低淺,幾不能辨。尾部以下另有一凸起弦紋。鳥喙帶有一穿孔,器物中段、尾下另有一穿。
石鳥
石鳥
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
黃褐色,質地細膩,雕刻平滑圓順,蠟狀光澤,左側有裂綹,尾端有深色沁,雙足和尾末均殘。鳥形立雕,臣字眼,鉤喙,頭上有冠。身兩側及背部飾勾雲紋,頸及前胸飾以羽鱗,均為減地淺陽紋。材質為皂石;類似材質器物亦見於江西新灨大洋洲商代玉人(XDM:628)。
玉雙梟鐲形飾
玉雙梟鐲形飾
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
位於南墓道上層夯土,出土時斷為兩片,同出尚有七十餘件玉石器,發掘者認為可能為一組佩飾。色淡綠,玉質溫潤。器形獨特,半圓形,圓弧再均分為二,其上各有一立梟。梟首為浮雕,喙部突出,於中段位置鑽孔,並由下往上切割,使喙尖端與器壁分離。器末端以鏤空方式表現兩足與對分之尾部。
石虎首人身跪姿立雕
石虎首人身跪姿立雕
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
虎首人身,作跪姿,雙手撐於雙膝上。背後有豎凹槽由上至下貫穿背部,虎的胯下亦有一與豎槽垂直的小凹槽,可以將本石雕嵌入木結構中。虎頭略仰,張口露出鋸形齒與犬齒,兩耳豎起。以強有力的凹線紋刻出眼、鼻以及虎身各部紋飾。
石立梟
石立梟
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
梟形。背後有豎凹槽,由上至下貫穿背部,器底兩足與兩側尾著地處之間有不規則形的空槽。推測這件器應當為木構建築的裝飾,背後及底部的空槽可將本器嵌入木結構中。以立體的技法雕出全身各部大樣,再以強有力的凹線紋刻出眉、眼、羽毛等,以及翼上的蟠蛇、夔紋,胸前的獸面紋等。
牛方鼎
牛方鼎
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
出土於西北岡1004號大墓南墓道北端與墓室交界處,出土時與鹿方鼎並置。長方形,四足兩耳,唇緣外撇,器身四角及中間均有扉稜,四足中空,自上俯視可見器內底有四個孔洞。腹部四壁與四足上部都裝飾了大而立體的牛首紋飾,由牛角型態可知為水牛,因稱之為牛方鼎。器長邊面上的牛首兩側裝飾了冠羽飛揚的猛禽。
骨觚形器
骨觚形器
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
保存全器各面,下端完整,上端殘缺,上口略大於下口,器身斷面作圓角三角形,應是利用脛骨製作。以三組弦紋或溝槽將器身分為四段。器物上端及下端飾以一周對分之獸面紋,以雷紋填地。上端獸面紋以下的中段紋飾帶佔器身大部,主紋為一下方作倒三角形的獸面,三角紋的兩側各飾一豎尾龍紋,以雷紋填地。
石對尾雙伏獸
石對尾雙伏獸
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
扁長方形,上下平,造型左右對稱,為兩臀部相連的伏獸,兩獸形態與紋飾相同,其間有凹線一道作為分界。伏獸身軀略作方形,背部滿刻紋飾,為一對卷尾夔龍。頭作弧狀,凸出器外。口大,位於器前端,齒牙如鋸,吻部上段刻有龍紋及蟲紋。鼻上卷,方眼鉤眉,均與背部在同一平面,僅略凸起。伏獸有四足,帶爪。

頁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