全部藏品
探索202個藏品
白陶雲雷紋帶蓋罐
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
殷墟的白陶器多出自大型或中型墓葬,是殷墟陶器中的精華。此器外形似罍,但體型較一般青銅罍小。器口微敞,上有蓋,高頸折肩深腹,底有圈足。蓋上有蕈狀鈕,飾渦紋,蓋面飾一蟠龍,頸飾三道凸弦紋,肩飾目雷紋,肩下飾一周獸面紋,腹飾曲折雲雷紋。本件蓋內和圈足內側,各陰刻一「五」字。
銅鐃
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
鐃為敲擊樂器,大部分學者認為起源於長江中游。殷墟出土的鐃,形狀與南方出土者相似,但大小相去甚遠。鐃口曲,兩端斜上,柄在下,鐃體中空,持而擊之,其聲清越。共四器為一組,大小相次,最小的兩件形體接近。四件紋飾相同,在鐃體兩面各飾一無地紋的獸面,其他部位均為素面。殷墟出土的銅鐃多為三件一組,亦有五件一組。
陶俑
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
殷墟以人為形象的器物極少,陶塑者更為罕見。史語所藏有數件陶塑人像,其中三件較完整,其餘或存頭部,或存部分身軀。從較完整器例看,這類陶俑應呈現囚犯或受刑者的形象。身軀作筒形,下半段中空,似著長袍;雙手鎖以梏具,或置身前,或置身後,腰頸亦可見繩索。
石神人面飾
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
造型特殊,是殷墟少見、以神人面為母題的器物。僅一面雕刻,略凸,背面向內凹入。神人面以側面呈現,臣字形眼、勾鼻,口後咧現齒,齒作倒鉤形。鼻以上有一類似羽冠物,向上延伸至頭頂,但已殘斷,不辨全形。通器以減地、淺浮雕方式製作,眉、眼、耳、鼻較高,填地的勾連紋及齒牙則較低。
珊瑚石蟾蜍
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
紅褐色基底,滿含白色長圓柱狀珊瑚化石,珊瑚斷面為圓形。底面左側微損,背部微受綠染。器形為蟾蜍。平底。項下有一斜穿孔,與嘴部穿孔相接。前足與頭間、後足與尾間有刻槽,為片鋸製作。整體質感厚重。殷墟出土珊瑚石灰岩製作的器物較為罕見,本件石雕利用珊瑚石灰岩表現蟾蜍體表的駁雜顏色,頗具巧思。
中爵
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
殷墟較早的平底爵在頸部、腹部各有一道紋飾帶,是沿襲二里岡時期以降的裝飾形式。本器是此種形式最晚階段的表現。頸部的紋飾帶變得較窄,以三角紋及目紋取代原本的獸面紋。腹部獸面紋帶則明顯較寬。流與尾部以較大的幅度向外伸出。蕈狀柱,鋬內銘一字「中」。
白陶雲雷紋帶蓋罐
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
殷墟的白陶器多出自大型或中型墓葬,是殷墟陶器中的精華。此器外形似罍,但體型較一般青銅罍小。器口微敞,上有蓋,高頸折肩深腹,底有圈足。蓋上有蕈狀鈕,飾渦紋,蓋面飾一蟠龍,頸飾三道凸弦紋,肩飾目雷紋,肩下飾一周獸面紋,腹飾曲折雲雷紋。本件蓋內和圈足內側,各陰刻一「五」字。
陶俑
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
殷墟以人為形象的器物極少,陶塑者更為罕見。史語所藏有數件陶塑人像,其中三件較完整,其餘或存頭部,或存部分身軀。從較完整器例看,這類陶俑應呈現囚犯或受刑者的形象。身軀作筒形,下半段中空,似著長袍;雙手鎖以梏具,或置身前,或置身後,腰頸亦可見繩索。
銅鐃
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
鐃為敲擊樂器,大部分學者認為起源於長江中游。殷墟出土的鐃,形狀與南方出土者相似,但大小相去甚遠。鐃口曲,兩端斜上,柄在下,鐃體中空,持而擊之,其聲清越。共四器為一組,大小相次,最小的兩件形體接近。四件紋飾相同,在鐃體兩面各飾一無地紋的獸面,其他部位均為素面。殷墟出土的銅鐃多為三件一組,亦有五件一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