全部藏品

探索206個藏品
青銅人面
青銅人面
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
人面形象相當寫實,寬顴,短額,頂部有一環形鈕可供懸掛,人面背側在耳、鼻和雙眼處鑄有六管高突於器表的實心柱狀物,當非實用的面具。與寢小室盂、右杓、龍紋盤和陶磢等器共出於1400號大墓之東墓道西端,具體用途不詳。
玉神人首飾
玉神人首飾
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
出土於墓葬中部,與笄、玦、箸形笄、玉魚等四十餘件玉器同出,位於最上層。器扁平,為一側面人頭,臣字形眼,鼻樑低、鼻頭圓鼓,口微張,上下牙齒齊整,無獠牙。頂飾高冠,冠作卷尾形,兩側並飾有勾連鰭翼。冠底部有斜格紋一周,狀似帽沿裝飾之織品。耳為 C 形,僅簡單以陰線勾勒。耳後另有髮飾或角狀物向後及上方延伸。
夔龍紋角形器
夔龍紋角形器
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
以中空的獸角當作飲器的例子,主要見於歐亞大陸北方草原地帶,稱為「角杯」。這類可以攜帶的容器,與安陽用來祭祀的青銅禮器,並不相稱,數量也少。本器是安陽出土青銅器中,仿做角杯型態的唯一例子,顯示北方民族的影響。器身素面,僅在靠近口緣的部分龍紋為主紋的細緻紋飾帶。器蓋也採取與器身相同的紋飾。
玉頭冠飾
玉頭冠飾
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
半圓形璜狀,淡灰青色,質地細膩溫潤,映光微透,佈滿細小黑點狀雜質。有領,一面領有二階,另一面領僅一階。領上有五穿,一穿自二階領面單面鑽,二穿自單階領面單面鑽,一穿兩面對鑽,一穿自領緣處斜鑽與從內壁所穿孔相通。領上有兩穿適位於斷裂處的兩側,可能為早期修補所為。
鑲綠松石獸面紋軛肢飾
鑲綠松石獸面紋軛肢飾
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
車衡約在其對分位置與輈十字交叉。衡以輈為界的左右段再行對分,對分處各綑縛一軛,軛則架於馬肩。軛由兩彎木條合成人字形,軛肢飾一組兩件,分別套在兩彎木條的外側(參見「殷墟馬車及青銅飾件位置復原圖」,頁106-107)。 本組軛飾為弧形的長條半管,末端一段整管封口。上端及下端均有穿孔。
寢小室盂
寢小室盂
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
侈口、圓腹圈足,帶雙附耳。器耳似為器身完成後,以鑄接方式製作,器內壁接合處飾以渦紋。本器裝飾十分精巧,蕈狀蓋鈕上飾鱗紋,蓋緣和器頸各飾夔鳥紋一周,器腹則有十二組內填一雙向夔紋的垂葉紋,外底更見有一細線淺浮雕的盤龍紋。
溫鼎
溫鼎
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
器腹下段做外侈的罐形,深度較一般銅鼎更深。這樣的大型鼎,在挹取鼎內盛物時,可能還需要其他的器具。頸部飾以鳥紋,腹部為蕉葉紋,三柱足上端飾以雷紋與蕉葉紋。此類銅鼎以如此精緻的紋飾來裝飾,尚無其他例子。器內底鑄有銘文「溫」。
石蛙
石蛙
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
斑駁的灰黃褐色,表面微受風化。呈四足蜷縮的伏蛙形,縫狀口,口上有圓穴形鼻孔一對,鼻上前部浮刻月牙形隆起一道,因風化全形不詳。圓圈眼,眉浮雕,身軀肥壯,腹膨碩。前足縮折於項側下,五爪陰紋,四向外彎,一向內彎;後足收束折疊於臀後,微踮,有將躍起之勢,形象生動。
石虎首
石虎首
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
造型前後長,左右窄,由五官特徵看,應為虎首。背後有一寬凹槽,上方橫切一塊,顯示本器與 T 字形斷面的木結構相接。以立雕技法雕出輪廓及耳、鼻、口、齒等,再以凸線勾勒眼部。
石雙面梟首
石雙面梟首
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
器的前後兩面為相同的立雕梟首,梟的上喙凸出、內卷,角、耳、下喙皆為淺浮雕,再以陰線刻出眼部等細節。斷面近似菱形,頂部中心部位有一上下貫穿的圓孔。應為木構建築或竿頭的飾件。1001號大墓出土兩件,形制完全相同。
玉立鳥筓
玉立鳥筓
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
圓錐體,器物上半段為一直立、交翅、斂尾的鷹隼,下段收束為尖錐形。僅鳥首雕刻出輪廓,鳥首以下、羽翅及爪均以減地淺浮雕方式表現。兩翅延伸至背部交叉,背部頸以下、兩翼相交處之上,另有淺浮雕勾線表現羽毛,但紋飾低淺,幾不能辨。尾部以下另有一凸起弦紋。鳥喙帶有一穿孔,器物中段、尾下另有一穿。
石鳥
石鳥
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
黃褐色,質地細膩,雕刻平滑圓順,蠟狀光澤,左側有裂綹,尾端有深色沁,雙足和尾末均殘。鳥形立雕,臣字眼,鉤喙,頭上有冠。身兩側及背部飾勾雲紋,頸及前胸飾以羽鱗,均為減地淺陽紋。材質為皂石;類似材質器物亦見於江西新灨大洋洲商代玉人(XDM:628)。
玉雙梟鐲形飾
玉雙梟鐲形飾
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
位於南墓道上層夯土,出土時斷為兩片,同出尚有七十餘件玉石器,發掘者認為可能為一組佩飾。色淡綠,玉質溫潤。器形獨特,半圓形,圓弧再均分為二,其上各有一立梟。梟首為浮雕,喙部突出,於中段位置鑽孔,並由下往上切割,使喙尖端與器壁分離。器末端以鏤空方式表現兩足與對分之尾部。
殘跪坐石人像
殘跪坐石人像
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
殷代青銅器極少呈現寫實人物,但在玉石雕刻中有不少例證,此為其一。人像已殘,肩部以上及左半身不存,背面破損,表面紋飾已失。足踞地,跪坐,手置膝上。雕像正面、側面均可見代表服飾紋樣的陰刻紋飾。人像著長袍,袍的左襟壓於右襟之上;腋下、胸腹間束一寬帶,帶飾雷紋;袖口、衽邊、衣下擺則飾以鑲燕尾紋的勾連紋。
石調色器
石調色器
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
形體似豆,但盤與圈足為實心。盤面近緣處,每九十度設一圓孔,孔口帶高起圓管。四圓孔間、盤面中心處有一淺圓凹陷。器側有一口大底小之圓錐形穴向下斜深入器身之內,可能用以安柄。盤及圈足飾陰弦紋。
鑲綠松石獸面紋軛肢飾
鑲綠松石獸面紋軛肢飾
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
車衡約在其對分位置與輈十字交叉。衡以輈為界的左右段再行對分,對分處各綑縛一軛,軛則架於馬肩。軛由兩彎木條合成人字形,軛肢飾一組兩件,分別套在兩彎木條的外側(參見「殷墟馬車及青銅飾件位置復原圖」,頁106-107)。
銅鐃
銅鐃
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
鐃為敲擊樂器,大部分學者認為起源於長江中游。殷墟出土的鐃,形狀與南方出土者相似,但大小相去甚遠。鐃口曲,兩端斜上,柄在下,鐃體中空,持而擊之,其聲清越。在鐃體兩面各飾一無地紋的獸面,其他部位均為素面。與其他三件(R001087、R001086、R001085)為一組。
銅鐃
銅鐃
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
鐃為敲擊樂器,大部分學者認為起源於長江中游。殷墟出土的鐃,形狀與南方出土者相似,但大小相去甚遠。鐃口曲,兩端斜上,柄在下,鐃體中空,持而擊之,其聲清越。在鐃體兩面各飾一無地紋的獸面,其他部位均為素面。與其他三件(R001088、R001086、R001085)為一組。
銅鐃
銅鐃
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
鐃為敲擊樂器,大部分學者認為起源於長江中游。殷墟出土的鐃,形狀與南方出土者相似,但大小相去甚遠。鐃口曲,兩端斜上,柄在下,鐃體中空,持而擊之,其聲清越。在鐃體兩面各飾一無地紋的獸面,其他部位均為素面。與其他三件(R001088、R001087、R001086)為一組。
方鼎外範
方鼎外範
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
方鼎口緣下方位置範,紋飾清晰,上段可見頭向鼎中線方向的鳥喙夔龍,夔龍下方可見獸面主紋眉或角的上端,以及獸面紋中部常見的樹狀紋,並以雷紋填地。樹狀紋左側可見位於鼎中線位置的扉稜型腔。範的背面不平整,上下合範面各有一榫,為 II 類範。範背面刻有一字,當即洹水之「洹」。
石虎首人身跪姿立雕
石虎首人身跪姿立雕
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
虎首人身,作跪姿,雙手撐於雙膝上。背後有豎凹槽由上至下貫穿背部,虎的胯下亦有一與豎槽垂直的小凹槽,可以將本石雕嵌入木結構中。虎頭略仰,張口露出鋸形齒與犬齒,兩耳豎起。以強有力的凹線紋刻出眼、鼻以及虎身各部紋飾。
石立梟
石立梟
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
梟形。背後有豎凹槽,由上至下貫穿背部,器底兩足與兩側尾著地處之間有不規則形的空槽。推測這件器應當為木構建築的裝飾,背後及底部的空槽可將本器嵌入木結構中。以立體的技法雕出全身各部大樣,再以強有力的凹線紋刻出眉、眼、羽毛等,以及翼上的蟠蛇、夔紋,胸前的獸面紋等。
牛方鼎
牛方鼎
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
出土於西北岡1004號大墓南墓道北端與墓室交界處,出土時與鹿方鼎並置。長方形,四足兩耳,唇緣外撇,器身四角及中間均有扉稜,四足中空,自上俯視可見器內底有四個孔洞。腹部四壁與四足上部都裝飾了大而立體的牛首紋飾,由牛角型態可知為水牛,因稱之為牛方鼎。器長邊面上的牛首兩側裝飾了冠羽飛揚的猛禽。
三節提梁卣
三節提梁卣
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
這件提梁長頸圓卣的設計極富巧思,是商代銅器中僅見的例子。器形與一般圓卣無異,小口、長頸、器腹低矮、帶圈足。提梁上窄下寬,與卣身弧度相合,末端則為兔首造型,蓋與提梁則以一蟾蜍形繫鍊相連。類似的卣在婦好墓、小屯238號墓、武官村大墓均有出土。

頁面